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国际经济学会会士,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接受大河财立方的采访,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余淼杰:203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解读四中全会
全会突出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强调供给需求辩证统一
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会特别强调高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而且把它提高到最重要的位置。”余淼杰表示,这释放出“十五五”期间要毫不动摇做大做强制造业的明确信号,使我国的超大规模全产业链优势更加彰显。
余淼杰表示,全会明确以实体经济为根基,打造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五大强国,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 “质量提升” 夯实强国基础,而 “标准构建” 则是质量提升的关键抓手。
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在余淼杰看来,全会对供给和需求关系的辩证讨论也是一大亮点。“供给和需求是统一协调的,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
余淼杰以“冰雪经济”等新消费场景为例解读,随着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冰雪运动等新需求场景涌现,直接推动相关装备制造、服务供给的创新,形成“需求催生供给”的良性循环;反之,当供给端通过技术突破推出更优质、更便捷的产品,又能激发居民潜在消费意愿,实现“供给创造需求”。这种双向互动的逻辑,打破了单一侧重供给或需求的传统思维,为国内大市场活力释放提供了底层支撑。
五大优势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
公报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余淼杰从五个方面解读了这一判断。
一是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我们14亿人口基数带来的经济市场是巨大的,正如总书记所讲,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余淼杰表示,超大规模的人口基数加上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这一潜能的释放将更加充分和顺畅。
二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余淼杰表示,中国已建成涵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工业门类体系,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分类的国家。特别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蔚然成风。
三是体制机制的完善。“因为有党的强有力的领导,我们举国体制的优势能够保证每项政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贯彻党中央的决定。”余淼杰称。
四是人才优势。“我国每年有1200万大学生毕业,这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非常正面的影响,人才红利不断释放。”余淼杰说,工程师红利加上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使人才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
五是文化优势。余淼杰认为,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一文化优势将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高水平发展,在高水平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外部风险是最大挑战,2035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对于“十五五”期间的经济前景,余淼杰充满信心。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一定能够保持对世界经济增速30%的贡献率。”余淼杰表示,中国经济每年以4.5%~5%的速度增长,美国以2.5%的速度增长,由于中国经济总量目前已是美国的70%左右,按此计算,大约再过十年,也就是到2035年,中国就能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同时顺利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
同时,余淼杰也指出了面临的风险挑战。“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外部的风险挑战,特别是一些国家推行的单边主义、本国优先的狭隘关门主义,对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都是很大挑战。”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挑战。“这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发展老年经济、老年产业来逐步缓解冲击,同时也必须通过完善人口政策来应对。”
余淼杰特别强调,越是在风高浪急、外部经济不确定的情况下,越要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来应对某些国家的贸易霸凌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