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大学经济学部副主任董保民教授与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胡晓天、河南大学商学院讲师郭益蓓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Leveling the playing field: How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countervails foreign quality shocks”在China Economic Review发表并被期刊官方公众号推送。
论文提要: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口经历了根本性转变,即贸易模式从危机前由贸易自由化和成本优势驱动(Autor等人,2013)转变为危机后由创新驱动的贸易模式(Antràs,2020;Alfaro等人,2023等)。这就使得中国出口企业对世界产品质量的技术前沿更为敏感。进口产品质量冲击会使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幸存下来的企业逐渐向技术前沿靠拢(Aghion et al.,2009)。这种技术差距的收敛导致了“效率陷阱”(Bloom et al.,2016),即企业过度投资于流程创新(例如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是突破性的产品创新,因为在技术趋同的环境中,渐进式改进的边际收益更高(Aghion et al.,2021)。第二个影响在于市场力量的重构,即质量冲击使幸存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定价权(De Loecker 等,2020),这些企业因此倾向于榨取租金,而不是投资于不确定的创新(Gilbert & Newbery,1982)。另一方面,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IPP)可以通过保障研发回报激励创新(Acemoglu & Akcigit,2012)。本文使用中国海关交易层面数据、规模及以上工业企业年度调查数据、2008年至2013年城市竞争力年报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得分、CEPII-BACI数据库的产品层面全球跨国贸易数据以及一系列控制变量,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验证了外国质量冲击抑制出口企业的创新活动的效应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国质量冲击会通过淘汰竞争、技术差异收敛和价格成本边际效应抑制企业层面的有效创新。进一步发现,更高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显著抵消了这种不利影响。更好的本土IPP能够对低生产率、国内企业和非专利密集型企业应对外国质量冲击的负面创新反应产生更大的缓解效应。
公众号推送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wNzdbIm09cy88x2DDOWDw
作者简介:
董保民,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辽宁大学经济学部副主任。同时担任西北大学兼职教授、海南大学客座教授、《产经评论》副主编、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咨询专家、全国博弈论专业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在Economic History Review,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World Econom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及《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权威经济学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合作博弈论与成本分摊》《信息经济学讲义》、译著《共同价值拍卖与赢者灾难》。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早期儒家思想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