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辽大 > 正文
首页 > 媒体辽大 > 正文

“十五五”经济科学圆桌会丨余淼杰:经济学研究应回归真实世界

2025-07-25 22:14   来源: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公众号

2025年7月7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指导,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主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承办的经济科学学科“十五五”战略研究圆桌会议在岭南学院顺利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国际经济学会会士,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受邀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聚焦“十五五”期间中国经济学科发展前景、重大研究课题、优先发展领域等问题,来自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以及美国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等国内外高校的资深专家与学科带头人共聚一堂,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开展对话与讨论。

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洪永淼教授主持。

洪永淼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首先发言。林毅夫教授强调了推动中国经济学现代化和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他从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出发,提出中国经济学进行理论创新的四个方向,即从新的视角提出标志性概念、同质变量异质化、外生变量内生化、分析方法与工具的创新等,他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是如何沿着这四个方向进行创新,强调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应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建议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经济学理论创新。

林毅夫教授

辽宁大学余淼杰教授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呼吁经济学研究应回归真实世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研究方法上,要合理利用西方经济学解释中国现象,要发展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凝练中国模式并将其作为普遍范式提供给发展中国家。

余淼杰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王春超教授认为经济学研究要回应人民对幸福、安全、就业质量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应关注人口老龄化、城乡与区域差距等问题,认真解决数字经济带来的就业挑战,呼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理论,重点研究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治理的影响。

王春超教授

北京大学王鹏飞教授认为数字经济转型冲击、地缘政治与贸易冲突等是当前重大经济现实问题,应研究如何将其纳入宏观经济学研究框架;应充分考虑政府行为的微观基础、金融与宏观经济的深度融合、方法论突破与微观数据挖掘等重大问题,建议基金委的资助要支持学者开展持续性“小而实”的研究,逐渐积累形成一个大的研究方向。

王鹏飞教授

埃默里大学陈凯迹教授提出中国经济研究需要做好三点,首先是问题提炼,要将中国特有的现象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研究问题;其次是数据支持,要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第三是科学方法,要基于严谨的方法论讲好中国故事。

陈凯迹教授

亚利桑那大学肖沫教授分享了她在产业组织领域的研究经验,提出了她的三点思考,首先是如何基于经济现实提炼、研究和解决问题;其次,她建议基金委的评审专家要充分考虑不同研究领域的工作难度和差异;最后她建议高校加强在商业伦理与反垄断方面的教育,以提升未来企业的治理水平。

肖沫教授

克拉克大学张俊富教授以中国容积率政策研究如何转换为对全球土地规制理论的贡献为例,强调要以中国为例讲好经济学的普遍故事,而非仅仅讲好中国的故事,鼓励中国学者要将中国数据和问题提炼为全球可理解、可验证的经济学理论问题。

张俊富教授

武汉大学赵耀辉教授认为亟需研究外部环境变化与技术冲击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工作流动性问题。她认为当前的数据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结构性失业、劳动力迁移等问题的研究,呼吁构建新的追踪劳动力工作流动性的数据库,以应对人工智能与行业重构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挑战。

赵耀辉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赵忠教授提出几点具体建议,包括加强系统性、动态性的劳动力与企业调查数据收集工作,建议基金委推动政府与企业数据开放共享;对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进行持续深入探索,形成有规模的研究团队;支持经济学方法创新,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新工具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中的应用等。

赵忠教授

此次圆桌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编制下一阶段战略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科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贡献学术智慧与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