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辽大要闻 > 正文
首页 > 辽大要闻 > 正文

孔雀东北飞系列之辽大新师|沈国华:“做一名干净的教书人‥‥‥”

2023-03-02 10:26   来源:广播影视学院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人才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辽宁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服务“国之大者” “省之要者”为宗旨,以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重要科研与人才支撑为目标,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吸引了一大批专业领域的顶尖学者和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汇聚辽大,形成了“孔雀东北飞”的蓬勃景象。                        

当前,这些辽大新师们,正满怀豪情的奋战在各自教学科研岗位上,并逐渐成为推进辽宁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做一名干净的教书人‥‥‥”  

2020年9月,在受聘院长的仪式上我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做一名干净的教书人,做一名安静的读书人,做一名专注的干事人”。在业界工作了32年,为什么要做出如此的选择呢?  

在我的人生中,有两种人对我至关重要。一个是父母,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是无条件的;之后就是老师,他们对我的人生引导和知识传授是没有保留的。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因此做好一名教书人,德行操守又是何等重要啊。感谢学校的不拘一格,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老骥伏枥经沧海,烈士暮年壮情怀。冲冠一念报知己,且从关内向关外。  

   

两年前的开学季,秋阳温暖而怡人,一圈一圈的同学坐在蒲河校区的草坪上做“破冰”交流,一切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充满朝气,那一幕让我驻足良久。入校之前我很久没有发朋友圈了,因为日子过得重复而平常 。这一次在此刻感受处我留下了“新生”二字,是入校的新生,又是人生的新生。还是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入学本无学,旧人变新僧。大学何为学,但闻读书声。唯精亦唯一,甘坐十年凳。非功亦非利,风雨任平生。如果以前读书是个人修为的话,那么入校后的读书就成为一种必需。讲一门“融媒体传播概论”就需要21本书做支撑才感觉踏实,原本以为新手才会这样,后来知道每逢开学就是有经验的老师也会紧张的,常常是准备了一星期释放了一堂课,这也许就是读书人的苦中乐吧。  

影视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和学科,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和“新文科”建设两大背景下,必须拉近教学与学术同实践的距离、同业界的距离、同时代的距离,这也许就是我来学院工作的使命和任务吧。为此我提出了“一切+”和“+一切”的理念,既要垂直完型式的追赶,又要弯道超车式的抢位。一方面,先由外向内,从通识课入手,逐渐向选修课、核心课、主干课靠拢。再由内向外,通过课程安排、教学大纲的调整,增加诸如算法新闻、人工智能、数字媒体艺术等授课内容,让新的内容、新的技术、新的样态逐渐进入到课程和课题体系中;另一方面,致力于“新文科”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学科交叉与融通,通过建立“感知智能实验室”,开展基于皮肤电反应(GSR)的影视观众心理研究系列实验,并于2022年9月举办了“认知神经科学视域下的影视本体研究”专题论坛。作为我国“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较有代表性的学术实践,在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一届神经电影学研讨会上,受邀发表主题演讲——《认知神经科学视域下基于皮肤电反应GSR的影视观众情绪识别应用研究——从复调叙事到互动影视》。这一次参会,也是积极步入这一领域,保持学术科研前沿性、引领性的学习与实践。如上,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实现更大可能的学科、专业的垂直完型与破壁重塑,努力把戏剧与影视学教学与科研的“断头路”修建到全媒体时代和“新文科”建设的通衢大道上。  

   

同时,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强化了“实践能力是第一标准”的办学特色和办院方向。以“一节(沈阳国际青年影像节)、一地(辽宁大学影视创作基地)、一室(新V度工作室)、一片(全类型精品创作)”为依托,构建专业与学科一体化、教学与实践联结互通的培育体系。近年来,在包括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等举办的全国性评选中,连续获得剧情片、纪录片和播音主持多项奖项。电视作品《巍巍太行 红色武乡》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大美辽宁”系列双语微纪录片在《中国日报》全媒体客户端发布并在海外新媒体平台推送,剧情片《安安的秘密》、电视栏目《女人四十・闺蜜情》、纪录片《西塔奶奶》等在辽宁广播电视台影视剧频道播出。以上作品无论是所获奖项还是播出效果,都获得了较高的办学显示度,形成了以创作实践为特色的办学方向。2022年9月,我们举办了第六届沈阳国际青年影像节,这是我们辽宁大学“九大节”之一,其他还包括了银杏节等。“南有武大樱花,北有辽大银杏”,此不虚言,其实它呈现的不仅仅是自然之美,还是人文之美、教育之美。这一届的影像节走出了校园,扩大了影响,我们就是想把这样一种根植于校园的小苗小木,培育成扮美辽宁、扮美中国的景观大树,也希望我们的同学在这样的生态滋养下,都能成为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栋梁之材。  

回首入校两年多,充实而丰富。展望未来,恪守与专注。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成世界一流的教育,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沈国华,现任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电视》期刊常务理事、辽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党委常委、副总裁,天津广播电视台党委常委、副台长。从事电视新闻工作30余年,曾先后获得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131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称号和荣誉。其策划并参与采编的新闻作品,电视新闻消息《长江源头楚玛尔河出现断流》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电视访谈《天河一号:速度背后的较量》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创办“全国省级台民生新闻协作体”,领军民生新闻由小民生向大民生的提升实践。主持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民生新闻如何从小民生向大民生过渡》《探索地方台电视新闻频道本地化发展路径》《媒体融合下的新闻资源整合模式》。承担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规划“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中的“东北亚语言交流译配中心”项目、“辽宁电视剧制作勘景平台”建设项目。建立“感知智能实验室”,开展认知神经科学视域下基于影视本体的交叉融合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文学传播与媒介文化、媒介融合、影视作品创作等。